第二五零章 都是糧食鬧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朝廷的詔令下達了,在京畿道、京兆府、河北道,開放常平倉售糧。

按丁口數量,每次每戶可以每鬥五十文的價格,採買不多於一月口糧的糧食。

而採買平價糧,首先必須得經過裡坊,取得縣府的官押……目的是避免弄虛作假,冒名頂替。

同時,御史臺將巡查三地平價糧出賣情形。

更有皇城司探事司也在三地行動。

“這不是胡鬧嗎?”

韓琦在接到朝廷詔令時,第一感覺就是胡鬧。

國朝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災情,卻是第一次如此著急的開放常平倉。

常平倉有多少儲備糧?別說是韓琦,應該說國朝的那些商賈、地主,沒人不清楚。

頂多了,也就支撐三五個月的用度。即便搭配丁戶家口的存糧,如何能度過這有可能是整一年的大旱?

這不是施粥,更不是放開讓百姓顛沛,是在原地以糧定人心?談何容易!

如此做法,最終的結果,是在常平倉接近清倉時,糧價會飆升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朝堂為何會做出這般決定?

“端彥,可曾聽聞汴梁稀罕事?”

富弼富彥國在朝,關鍵還有那個妖孽的太子,韓琦覺得朝廷不應該如此草率。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有些訊息,抵報未必有傳言真實。

“回爹爹,孩兒聽說,富相早朝後自請奏對。並無涉及他人,在富相奏對之後,朝廷便下達了詔令。”

“奏對當日,富相滯留宮中直至放衙……”

自請奏對?若期間無其他意外,富彥國也絕不會同意開放常平倉。

“問汝可曾聽聞稀罕事,誰令汝非議相公行為?”

你不就是對朝廷詔令疑惑嗎?告訴你了,又怪我非議富相公?剛才說的時候,咋沒喝停了我?

韓端彥也是沒法。

大哥恩蔭得官,又考中了進士。

本來自己也能憑老爹得個官的,只是老爹出了朝堂……

“對了,爹爹,孩兒聽人說,太子殿下操持的軌道已通行,且日夜不輟。”

“日夜不輟?”

“嗯,傳言如此。傳言說,軌道馬車在行駛時,車前車後都有罩燈,即便是深夜也可視。”

日夜不輟……韓琦似乎捕捉到什麼了。

擺了擺手,準備讓兒子出去,他也好理理思路……

“等等,回來!汝即可趕往相州,傳吾之言。令家中糶糧以常平倉糧價為準!”

韓琦突然想起那一次新幣的事,很明顯,太子殿下又準備故技重演。

軌道之事,即便是朝堂,也無多少人關注。

即便當初太子殿下在朝堂提及,時隔幾年,也沒多少人還能想起。

只是像他家,亦或是其他相公家,因為跟太子殿下的某些營生有關聯,又曾被太子殿下遣人問過摻和軌道之事,才有心關注這個。

日夜不輟,太子殿下曾言軌道馬車是帝王輦駕馬車的三五倍,韓琦都能差不多估算出每日的運量了。

倘若所運皆為糧食……

韓琦知道太子殿下南征時,在兩廣撒下了一大片的淵源,從新幣鑄造時,就知道了太子殿下有另外的運送渠道。

也就是說,太子殿下又在儲備,就等著某一刻能對那些囤積糧食的人,給予當頭一棒。

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韓琦,也並不是所有都瞭解太子殿下。

“常平倉開放了……”

“朝廷儲備糧食能支撐幾時?無非是三五月而已。如今三地皆為大旱,即便是天降甘霖,今年的收成已經是絕收了。”

“那些苦哈哈能有多少存糧?莫慌亂!如今常平倉平價糶米,就是有點存糧的人家,也會考慮到常平倉糴米……”

“吾等是否也可到常平倉糴米?”

“朝廷詔令乃是以丁口為準,吾等也乃大宋之子民,自然可得!”

確實,這不是殺無赦的範圍,即便是皇城司探知了,朝廷也無法降罪。

不論是開封府京畿道,還是京西路的京兆府,還是河北道,不同的人在做著不同的事。

都在圍繞著糧價而動。

誰也沒想到,第一個舉起屠刀的,會是開封府的吳奎吳子方。

而斬殺的是常平倉的吏員,還是個有文官職銜的吏員。

吳奎並不瞭解太子殿下的謀劃,但這段時間一直在關注著平價糶糧的事宜。

常平倉平價糶糧,已經一個多月了。雖然糧商的米價沒落多少,好歹也沒漲,基本穩定在每鬥百文以下。

甚至有些糧商,在常平倉出糧的時日,也會調低米價。

形勢似乎是在向好。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眾志成城,整個汴梁的糧商,全部平價,完全可以度過這次大旱之年,還是平穩的度過。

可是不成啊!朝廷不能肆意干擾糧商……關鍵是朝廷根本不可能透過干預糧價的議題。

吳奎以為,朝廷詔令的目的,是以常平倉平價為引,將糧價穩定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價錢上。

而開封府常平倉的吏員,是最瞭解常平倉糧食儲備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平價出糧,常平倉存糧雖然還有,可他知道,絕對抗不過這個災年了。

所以,他居然對常平倉存糧新增沙土,同時將用此法多出來的餘糧,私下販賣與糧商!

常平倉的糧食,本就不是精糧,多點或者少點沙土,對於能平價買到糧食的百姓,真的無所謂。

好像這事應該就這麼過去了。殊不知他所有的行為,都在探事司的眼裡。

如今糧食一事,就是朝廷最大的事。

當奏報傳遞到開封府時,權知開封府的吳奎,毫不猶豫的將此吏員問斬了。

斬殺了吏員,似乎可以殺雞儆猴了。

可惜,事與願違,在斬殺了這吏員之後,整個汴梁都傳開了……常平倉糧食已經不足以支撐如此平價糶糧,這也是吏員中飽私囊的原因。

然後……整個汴梁的糧價,應聲而漲!

在斬殺吏員的第二天,汴梁的米價直接漲到了每鬥一百五十文。

有傳言稱:因為該吏員因為暴露了常平倉儲備糧食數量而被問罪。

也有傳言說:該吏員夥同糧商,將常平倉糧食出賣於糧商,致常平倉已無糧可供朝廷平價糶糧。

不管什麼,都一個意思,那就是:常平倉已經沒多少餘糧了,而朝廷只不過是欲蓋彌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