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回宮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夜風微急。

室內燭光和暖,一簾春意。

極致的激情後,雲揚沒了力氣,伏臥著。

錦被照例被推到床角,劉詡用手指描摩著雲揚線條流暢線條,由肩到背,一路婉轉向下。輕柔的手指,象帶著溫度的薄羽,每掠過一處,都引來肌膚下意識地收縮。

雲揚閉著眼睛被騷擾了一會兒,自己翻了個面,仰躺過來。

劉詡打量了一下他身下,素手不受控制地又伸了過去。

雲揚就是覺得爬著硌著難受,誰知一翻過來,就又被逮住。他不堪其擾地往床裡縮了縮。

“累了?”劉詡在他耳邊吐氣。

在愛戀與血煞的雙重影響下,雲揚一向不能硬氣到底,他顫著睫,睜開眼睛,慵懶寫滿眼底,“嗯。”

“歇會兒。”劉詡終於放過他。在他身側躺下來,拉過被子蓋住兩人。

雲揚放鬆下來,把她攬進懷裡。

兩人安靜地偎了會,聽彼此心跳聲。

“怎麼了?”雲揚垂目探尋地看她眼睛。從烈山上下來,已經一天了。劉詡彷彿有些憂慮。

“在想忻兒的事……”劉詡嘆氣。

“忻兒怎麼了?”

“白日裡,我與忻兒提了句,召赫蒙宣入宮,做他伴讀。”劉詡回憶了下,這話一提,忻兒先是一喜,而後使勁搖頭。

“母後,不成的。宣哥哥在西北有很多事情。要幫母親打理政事,還要到京中歷練。”元忻想了想,“喔,他事母至孝,母親尤在堂,我怎好讓他們骨肉分離?”

雲揚簇了簇眉,沒作聲。

要在別人,肯定第一時間贊太子至純仁孝,善良悲憫,可雲揚明白,那些質素,並不是一個帝王最需要的。

“忻兒他仁善,倒也可為仁君,著手多給他培養輔弼之臣,當無虞。”雲揚客觀地說。

劉詡沉了會兒,點點頭。她的憂慮,自忻兒漸漸長大,便與日俱增。其實這並不難被感知到。比如慎言,他每天帶著元忻入朝,也有這樣感觸。只是慎言不能講。這一點,倒是沒有子嗣的雲揚,更好發表意見了。可他身份尷尬,也只好這樣私下裡講。畢竟事關皇儲,除了她,誰也沒有恰當的立場。

除了憂慮,劉詡還有些惋惜。大齊國勢正在上升階段。她是女帝,尤知銳意進取。開疆闢土,推行新政,以圖大齊強盛。忻兒是男子,更該做個中興之帝。可惜了……

雲揚垂目打量她神情,心中憂慮的卻是後續的事情,滯了好一會兒,低聲勸道,“陛下,權謀和縱橫,這些東西可以教會。不過,人的性子乃是天生,從小到大,若非毀天滅地般的遭遇,是不會改變的。”

劉詡心疼地握住他的手,雲揚兒時就有過這樣的遭遇。

雲揚安撫地笑笑,表示他早已經不在意,他緩緩道,“再怎樣,忻兒也不會受到這樣的苦難的機會了。所以,即便登基為帝,元忻也只能是他自己……”

雲揚頓了下,沒說盡,劉詡卻聽明白了。元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善良純厚,不會因為鞭策和教導,就成了赫蒙宣或別的什麼人。他已經快八歲了,已經開始參知政事了。他對事情漸漸有了自己的觀感,若一味想改變,恐怕會適得其反。

“寬和的帝王,也是百姓之福。”雲揚安慰了一句,心裡也無法說服自己。

大齊剛兼併了秦,南地最好也得有二三十年的不安穩。邊境也不穩定,每年都有戰爭。

創業未競,便要守城,這實在不是個好的決定。只有走強兵強權的帝國路子,才能保如此大的一片疆土不受侵犯。能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才是大齊百姓真正的福氣。

大齊需要更鐵腕的君王。

------------------------------------------------

早上。

尚昆來了。

他由密室進入。不出意外地,沒有看見雲揚打坐的身影。他站在密室裡,長長嘆氣。轉身出來,在正堂,看見了劉詡。

“陛下……”剛要見禮,便被劉詡拉起來。

“老俠來了,新春如意。”劉詡笑著說。

“陛下新春如意。”尚昆上下打量著劉詡,經年未見,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憶及當年她剛至封地時,還是個孩子……

老俠眼睛有點溼,掩飾地笑笑,“過年時,門裡事多,拖到今日才來拜見陛下……”

劉詡哪能不知他心情,親手給他倒了茶。

兩人平復了情緒,劉詡歉意道,“天雨還在軍裡,所以他過年都沒回來。”

“喔,蠻族又死灰復燃了?”尚昆問。

劉詡搖頭,其實尚天雨現下就在大雪山腳下,琢磨著要翻過去,看看那邊的世界。

“哎,人老了,天下終究是年輕人的。”尚昆想到那個雖然沒了內力,卻仍十分精神的小徒弟,有感而發,“今年始,門裡的事,給大徒弟管了。”尚昆已近七十歲,再結實的人,也不能不服老了。

他這是要退位了。

“西北……天雨不好再回來。老俠隨我一同回京吧,就近,我們也好照顧您。”

“人老了,故土難離。我老頭子就在西北吧。”

“好吧。”劉詡點頭,“揚兒會在西北長駐,他在,我也放心。不過,今年,我要帶他回京住一段時間。”

“嗯。我來就是為此事。”尚昆嚴肅了起來,“他這些年清心養性,內功有成,從去年始,就可以獨自與血煞抗衡了。可修煉內功,就如逆水行船,有陛下在他身邊,他就無法靜心凝神了。”

劉詡臉上紅了紅,這話不假,她來這些天,雲揚就鮮有一整段時間可以拿去練功了。

“不是為他成為宗師級,只是既然您已經破了他的心防,就請時時關照吧。”尚昆有些感嘆。

劉詡不能不感佩尚昆的為人。既授了雲揚內功,就認了這個弟子,便要全心為他打算。天雨是他親傳弟子,亦是從小一手帶他的。要他對兩人做到不偏不倚,實在是難辦到。但他現下說的每字每句,皆是坦蕩的。

-----------------------------------------------------------

正月十五後,陛下離了西北,回京。雲逸並未隨行,他前往兵營,與前來巡視的欽使藍墨亭匯合去了。

走之前,雲揚以飛白之名,向郡主辭行。言說要隨家主回京住一段時間,想辭去幕僚之職。郡主一再挽留,說無論飛白先生在哪裡,西北郡守府都為您虛位以待。

郡主親自送他出來,站在車馬前,宛平沉吟了下,“本打算讓宣兒去軍營中歷練的,但聽聞朝中有召他進京的打算……”

雲揚哪能不明白她的憂慮,卻無法直接勸解,換了個角度切入話題,“國丈大人年事以高,軍中的事,還是太操勞了。正趁此回欽使巡防,您便接國丈回西北來奉養。若是京裡來了旨意,亦可由國丈帶著世子回京。孩子還小,有至親在,也是個照應。”

宛平目光一閃,立刻明白了他話裡的意思。陛下是要收軍權呢。若西北是她的封地,她自然是要軍政獨攬,但陛下並未封西北給她,可見陛下還是覺得不是時機。

時機?什麼才是最好的時機?宛平想到宣兒的身世,心裡有些沉?

“難道陛下她打算……”宛平思來想去,唯有一種推論。

雲揚也皺眉,面對宛平,他說不出於公於私的話來。宛平多年前的創傷,一生難平,心中已經無愛,她更不願意在感情和肉體上勉強自己。

宛下有些意冷,淡然笑道,“守在西北,心中徒留的,都是最不堪的回憶。誕下宣兒時,我以為自己會恨,可畢竟母子連心。孩子是無辜的。這些年來,我與宣兒相依為命,我今生亦再無他想,唯願孩子能平安長大成人,活得開心如意。”

這話,直指當年,竟是直接將飛白當做雲揚了。

雲揚並不吃驚,宛平如此聰慧,若是還認不出他來,才叫人吃驚。不過宛平這話,聽著讓人心澀不已。

雲揚負手,良久無語。

倒是宛平先嘆了氣,“人這一生,倒有幾個能活得暢快如意?”

即便貴為天子,不也是這樣?行事也得瞻前顧後,愛恨皆不能任意。想到劉詡,她不由看了眼面前的人,又心痛得移開了眼睛。

雲揚淡然笑笑,緩聲道,“什麼樣的日子,才叫暢快如意?人生而有苦才有樂,蔫知這樂,不是苦後的餘甘?愈艱苦,愈艱韌,此後,才會有大進益。宣兒雖然生而艱難,卻幸有郡主關愛,國丈疼惜。歷苦難,才知甜蜜,經磨厲,才懂珍惜。他是只小雛鷹,得給他振翅一飛的天地。相信我,宣兒往後會好起來,也請郡主要看得見希望。”

宛平細細品味雲揚的話,眼睛緩緩溼潤。

-----------------------------------------------------

宣平八年春。

陛下下令,效仿西北,在大齊各州郡興學。從西北調出眾多有經驗的學館主管分散各地,協助興學事宜。

西南和西北的豪富們,再次聯絡各地富商,慷慨解囊。實現了幼學全部免各項雜費,還供一日兩頓飯的目標。另凡家中所有孩子皆入學的,可領補貼。

幼學一開,大齊的各府各郡,從此貧兒也可入學,大街上再看不到白日嬉戲的頑童荒費時光了。

不必人人都學聖賢書,畢竟考取功名的人還是少數。但人人識字知禮,乃是教化之根本。

這是這一年春天。新年剛過,太子遊歷回京的第二天,發生了一件大事情。

太子伴讀廣昌侯之子十三歲的苑廣華,在鬧市縱馬,不慎傷了路人。人已經押送有司,廣昌侯去歲病逝,其夫人只此一子,聽聞可能流刑,大慟,進宮,哀哀向太子求情。太子感念她母子情深,卻亦知道法理不可廢,遂與皇上道,“廣華是急著進宮赴兒臣之約,才傷及了路人。論起來,他本無心,兒臣卻也是難辭其責。如今他若服刑,留下老母一人,孤苦傷心,實不是孝道。兒請求與廣華分責。”

劉詡淡淡道,“如何分責?你的伴讀們何止一人?若都有急事要見太子,便可在鬧市縱馬?若他日你登基為帝,分派下去的,哪件又不是急務呢?是不是大家都可在這京都裡策馬而行,而不必擔心被責,因為有了過錯,也有陛下分擔?”

這話挺重。元忻只是太子,他日為帝這樣的話,怎麼也不能這樣討論。元忻卻張著澄澈眼睛看著劉詡,“上行下派,兒臣若發旨意,必會量才,量力而行,何況大臣們亦都是國士,怎能個個都無故妄行呢?”

劉詡皺眉,“你治理朝堂,不是靠法理,而是要靠個人的修養?”

元忻知道這話繞進了死衚衕,他垂下眼睛,沉了一會兒,“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兒臣始終堅定信,法理之外,還有人情。說到底,法,不過是治國的手段,人的權衡,才是最主要的。”

劉詡看著他的眼睛,剛滿八歲的孩子,眼裡閃著堅定的光,卻又不凌厲,潤澤澄清。

劉詡垂下目光,滯了好久,“好,此事便交與忻兒吧。”

“謝母皇。”

當日太子微服,出宮去了苦主家裡……

幾日後,判決定下。苑廣華鬧市縱馬傷人致殘,免去他太子伴讀的職位。滿十六歲後,驅逐出京。因其母孤苦無依,便準其攜家眷同行。苦主因他縱馬致殘,生活無依,苑廣華需盡贍養義務。

苦主是年近五十的老者,妻早亡,膝下只有一個兒子,因無一技之長,只以賣菜為生。太子親至他家,悉心問顧,又替苑廣華許諾。只看他家有何要求以彌補苑廣華的過失。商議妥當後,苦主撤告。

判決一下,以戴忠信為首的言官們,群情不滿,紛紛上本。在皇城裡,天子腳下,竟然敢鬧市縱馬,實是不敬皇權。這罪名太大,太子在朝上聽政時,就開口駁了幾句。言官們轉而上本指責太子御下不嚴,枉顧法理。

“如果往後有案,都似太子這麼個斷法,還要律法何用?”御使們道。

這罪名更大,直指太子難堪一國之明君。

慎言在朝下,找到戴忠信,深切懇談,希望御史們不要再揪住太子不放。

戴忠信比六年前穩重老成不少,他深深地看著慎言。這是慎言頭一回私下裡找他,為的卻是要他徇私留情。看著慎言深鎖的眉頭,戴忠信一下子就心軟了。他長長嘆氣,“言相,這回苑廣華的案子,若是別人辦的,也就罷了。可他是太子,將來的國君,處事不公,不依法理,這朝事,若都是這樣和稀泥,咱們大齊早晚要亂套的。”

“忠信是與中宮大人不對付,但那是私怨,他這些年在外征戰,雖戰功顯赫,但若有咎,我必參他,可他若潔身自好,我也不會無故找茬。可太子不同,他既是儲君,便被萬民矚目。在處理這案子時,他從沒把自己當主審過。悲憫之心是難能可貴,此案處理的也是皆大歡喜,可道理就是道理,律法不容侵犯。”

“這次大人親自出面,忠信便撂開手,不過……”戴忠信沉吟了下,“太子這性子,從小到大,便是這樣,以後也難改。若再有類似事件,他和言相你意見定然相左。就像此次,言相你對太子讓了步。可再有下次,你該做何選擇?”

慎言沉吟無語。

在陛下寢宮,劉詡面對太子,也是無語。

“這就是忻兒所說的分責?”劉詡指指面前厚厚的一疊奏本。

“大家注意力都轉到兒臣身上,廣華壓力便小些。”元忻很坦蕩。

劉詡怔了怔,“你是這麼想的?”

“嗯。兒臣其實明白,做一國之君,應著眼大事,大局,胸中有大策略,可兒臣也希望能珍惜每個身邊人。兒臣多擔當些,便能兼顧,有何不可?”

劉詡點點頭,“忻兒你重情重義,是個真君子。可君子成不了有為的帝王。”她點了點面前的奏本,“這些本章裡,把道理翻來覆去說得很明白,你拿去研讀吧。”

元忻閃了閃大眼睛,親手捧起厚厚的一疊。

“忻兒,”劉詡叫住往外退的兒子,從她的角度望過去,八歲的元忻,身量還未長開,圓圓的小臉還有可愛的嬰兒肥,但身板挺直,神色清明,閃亮的大眼睛在粉嫩的小胖臉上,象兩汪清澈湖水。她不由軟下聲音,“忻兒,你保住了身邊珍惜之人,全了自己的情義,可換來的是你的臣子們的猶疑和猜忌,失去的是國士們的心。現下你還小,大家不會揪住一個孩子的善心做文章,可人總是要長大的,當你坐在母親的位置上時,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帝王,趁現在,你多想想吧。”

“是。”元忻垂目,緊了緊手中的奏本,退了下去。

午後。劉詡召慎言。

慎言進了寢宮,看見劉詡正倚在矮榻上看書。

“參見陛下。”

“坐吧。”劉詡拉慎言坐在身邊。見慎言目光落在案上,劉詡擺手道,“御史的這些日子的摺子,都拿給忻兒看了。”

“太子還小,頭一次主理,難免不周,是慎言提點不當。”慎言低聲。

劉詡搖頭,這小家夥,雖然本性是純良的,可也特別有主意。慎言慣會攬過上身。這次事,她都勸不回元忻,慎言更是有心無力。

“八歲親政的皇上,史上有之。就別說別的,單看赫蒙家那個小子,就比忻兒老練不少。”

慎言眸光微閃,“廣華一去,伴讀便少了一人,陛下回京已經提過赫蒙世子好幾遍了,難道是要召他進京?”

“先前忻兒是不同意的。”劉詡擲下書,“不過這回由不得他了。”

“也做伴讀?”

“倒有點擔心忻兒掌控不了他。”劉詡遲疑。

“中宮大人那……”

劉詡擺手。戶錦帶著尚天雨,野到了大雪山那邊去。回報說,山那邊有大片內海,草場,只有稀少的放牧人遊居。他們倆還要帶人深入腹地去看看。

從春節開始,便一車車地往京裡運送雪山之外的地方特產。琳琅滿目的物品,還有奇怪的動物植物,每回聽說中宮大人的車隊來了,都會引得滿城人去年新鮮。他還來信問策,是通商,還是征服?

“這兩人玩得倒是開心,丟下煩心事給了我們。”劉詡不滿地哼。

慎言出神地看著她生動的表情,“等忻兒親了政,雪山那邊的事宜也定妥了,陛下也可去玩賞一番。”

劉詡神往了一陣,長長嘆息,瞧如今這情勢,且得期待一陣呢。

“喔,今日御史們的摺子突然沒有了。”劉詡狀似無意。

慎言垂目,“陛下請恕臣自專之罪。”

“果然是你找了忠信。”劉詡看著斂目的慎言,不知說什麼好。她的內閣首輔能左右言官中的帶頭人,這麼容易招陛下忌諱的力量,慎言不掩也不藏,就這樣坦然擺在她眼前。不能不說,這是他最聰明、最妥當也是最信賴的表達方式。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過你找了戴忠信讓御史收聲,確實有些著於痕跡。戴忠信這小子,這些年越發的眼裡揉不下沙子,看他一惱,連你也參了。”劉詡到底不輕不重點訓了他幾句。說起來慎言在朝中,並不是一手遮天。有政敵的政客,才是正常的。就像是朝堂,有政黨、有幫派,才是常態。

慎言未語,只抬起目光,柔和的眉眼掛滿淡然笑意。

“怎麼?”劉詡示意他得把話往心裡去。

“無妨。他縱使參了臣,也是送到陛下案上。陛下心裡拿得穩,臣有什麼可怕?”

“哎。”劉詡撫額失笑。他的首輔明不明白?公事、私事,混在一起說,總是會讓人,心動神搖的。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