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第二百八十九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思慮不知所起,從小到大的經歷, 斷斷續續在李隆基腦海中浮現。

垂拱三年, 皇伯父中宗李顯因發表荒唐言論被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他的父親相王李旦被祖母則天太后立為皇嗣, 不久繼皇位,是為睿宗。那一年他只有三歲不到, 以皇子身份被封楚王。

楚王, 這個封號從此成了他的心結。西楚霸王項羽, 是他最為崇拜的大英雄,他自幼就不甘於平凡,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四歲,祖母又將他過繼給早已過世的大伯父李弘,以繼香火。不過走個過場, 卻讓他第一次嘗到了被人擺佈的滋味。這滋味很不好受,即便那時他根本不懂事, 可他後來回想父親那段慘淡的歲月, 總會汗毛聳立。

七歲,出閣建府, 配置官署, 小小年紀的楚王,有了自己的班底。儘管他還是那樣的幼小, 剛剛隨著國子監的師父讀書, 卻似模似樣地開始參與朝政了。同年八月, 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睿宗李旦, 則天太后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睿宗接見公卿大臣。因為此事,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而他也被足足幽閉了七年。

那七年,噩夢般不堪回首,早早品嚐過權力滋味的李隆基,體會到了被打入地獄的恐怖。他什麼事也不能做,終日裡彷彿家畜一般被豢養著,好吃好喝好玩,但絕對不允許踏出那個圈子半步。

那七年,他也目睹了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見證了一代女帝登頂皇位,見證了父親從皇位之上被拽下來,見證了大量新勢力的崛起和舊勢力的崩塌,起起落落,世事無常。

隨著父親從皇位退下,他也從楚王的位置上被拉了下來,被降為臨淄王。那一年是則天皇帝登基後的第三年,他九歲,也就在這一年,他失去了他的母親,連屍骨都不知在何處。原因,僅僅是由於一個卑賤的婢女誣告他母親“行巫蠱之事”,她母親竇氏與姨母劉氏,便被騙入宮中,再也沒有走出來。而他的父親,連半個字都不敢說。若不是安金藏大義剖腹以死明志,他還將失去他的父親。

權力啊權力,我懦弱的父親,你可知權力的重要性?若您但凡能夠強硬半點,也不會造成這般悽慘的結局。我那可憐的母親,她九泉之下,當會留下無辜與憤怨的淚水。

父親不敢發聲,或許是出於懦弱,也或許是明哲保身,又或許是被逼無奈。不論是什麼,都足夠悽慘,他不願重蹈覆轍。年幼的他很早就明白,沒有權力保護自己,就只能任人宰割,尤其身為皇子皇孫,更是如此。小小年紀的少年學會了隱藏自己,對外,他只是一個紈絝不懂事的皇子,鍾情於樂律,喜愛擊鼓奏樂,唱和詩詞。

他的野心,無人可知。

聖歷二年,他十四歲,幽閉七年後,他終於得以出閣。時年武皇年事已高,在狄仁傑等忠貞臣子的不懈努力下,她終於放棄立武氏族人為嗣,重新迎回三伯父李顯一家,立為太子。而他的父親也從皇嗣的位置上再次被封相王。

長安年間,弱冠年紀的李隆基認識了一位驚才絕豔之輩,此人名叫尹域。那時,他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恰逢科考,一位天縱奇才以絕對的優勢摘得狀元頭名,各方爭相結交,李隆基也是其中之一。他身為一個低品郡王,或許並不引人注意,但是這位狀元郎,似乎對他有幾分興趣。他們多攀談了幾句,他萬分欣賞她的才華,心道若自己要成大事,定少不得此人相助。

然天不遂人願,這位他千方百計想要招攬的狀元郎,卻出人意料地突然走到了他的對立面。他的原配妻子突然離世,而狀元郎在諸多難聽的閒言碎語中,入了太平公主府,搖身一變,成了駙馬郎。

又是個裙下之臣。

那個時候的李隆基,還不知道自己的姑姑會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但是他已經對女主政權心懷極大不滿,他的祖母武皇、三伯母皇后韋氏、堂姐安樂公主、昭容上官婉兒,包括他的小姑姑太平長公主,幾個女人你方唱罷我登場,已經將整個朝堂翻了天。這還是我李唐皇室的天下嗎?我隴西李氏男兒的氣魄呢?當真就要讓這些女子主導政權,讓天下人看了笑話嗎?若這些女子當真能帶來一個清明朝政也就罷了,奈何這些年間朝政烏煙瘴氣,局勢動盪不明,危機四伏,何談海晏河清?

這是我李唐男兒的天下,他不服!三伯不行,父親也不行,那他就親自來,屬於李唐男兒的尊嚴,他定要奪回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景龍二年四月,他被任命為潞州別駕,就這樣離開了生活了二十三年的長安。潞州期間,他積極結交名士奇人,招納了大批的謀臣武將入自己麾下,同時積極關注長安動向。多番探查之下,他終於再次注意到那位他曾經就留意過的狀元郎。昔年的狀元郎,如今的駙馬郎,看似在朝中任個散職,遊走在朝局邊緣,可是總是能在一些關鍵的事件中看見她,亦或是小姑姑太平公主的影子。

此人,似乎並不是他想得那般簡單。

終於,時間走到了神龍元年,神龍政變爆發,張柬之等人當先在玄武門發難,迅速把控住局勢,殺二張,逼武皇禪讓君位,他那多災多難的三伯父,終於再度登頂皇位。

景龍四年,自潞州歸來,他躊躇滿志。在潞州的這幾年,是異常充實的幾年。他極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幕府,招納了大量的賢士,還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倡伎趙氏,妾劉氏與趙氏先後為他誕下兩個可愛的兒子,彌補了正妻王氏只誕下一女的遺憾。

現在的他,幕僚雲集,兒女雙全,回到長安,便是大展宏圖之時。他眼光長遠,第一個就看中了萬騎軍的能力。發動政變,少不了萬騎的幫助。除此之外,他打出一招出其不意的棋,聯絡上了小姑姑太平公主和駙馬尹域,藉助此夫妻二人的力量,以更快地實現自己的目的。

幾番波折之後,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他發動了唐隆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策反了羽林軍,攻入玄德門。李仙鳧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陸續倒在他的屠刀之下。

父親相王李旦是最後一個得知訊息的人,原本只打算做個太平親王的他,再度被親生兒子推上了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而李旦心中清楚,這個皇位他是坐不長的,他遲早要讓位給兒子,這才是兒子發動政變的根本目的。

好個臨淄王,好個李三郎!他竟是不知,自己生了這樣一個梟狼般的兒子。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自他二度登基起,朝中便拉開了姑侄相爭的大幕。不僅他想不到,李隆基自己也想不到,他已經對自己的姑姑做出了極高的評估,奈何姑姑在朝中的勢力依舊超出了他的想象。即便他有著禁軍握在手中,一時之間也奈何不得她。

即便被封個太子,都那般艱難,在太平的萬般阻撓下,李隆基舉步維艱,乃至於妃子懷孕,他都不敢聲張,意欲暗中打胎,終究未果。

如此艱難地度過了兩年的時光,在父親難得的強硬之下,李隆基終於得以被禪讓登基。奈何做了新帝,依舊無法擺脫太平帶來的陰影。李隆基終日裡陰雲滿布,絞盡腦汁想要除掉這位小姑姑,他已經對這個女人厭煩到了極點。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身邊的高力士為他引薦了一個人,此人乃是駙馬尹域的貼身侍衛,名叫陸義封。這個人竟然告訴他一個無比駭人的秘密——鸞凰血脈之秘,這詭異的血脈讓他覺得心膽俱寒,必除之而心安。且彼時太平已經嘗試著對他下毒,被逼上絕路的李隆基決定再不留情,要狠下殺手,即刻除去邪崇,以絕後患。

他動手了,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在那個上元節的夜晚,他一面賞花燈觀踏歌,一面聽著手下人給他的彙報,太平公主府付之一炬,尹域確認已死,只是屍首被搶走了。太平被燒死在船棺之中。公主府上上下下共千號人全部化作焦炭。唯獨讓他有些心裡難安的是,公主府的兩個孩子不見了。不過他也不是非常擔憂,畢竟只是兩個年幼的女孩,能翻起什麼風浪。

耗費了數年的功夫,他終於坐穩了皇位。除去了心頭大患,他才可以大展拳腳。改革吏治,選拔培養人才,尤其注重提拔有能力的地方官。減免賦稅,廣開言路,賞罰分明,懲蔽擅專,任人唯賢。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朝堂之上人才輩出,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蕭嵩、韓休、裴光庭、裴耀卿、張守珪……一個個響亮的名號在蒼穹迴盪,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在朝堂雲集。

開元盛世,萬彩華章。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要再現其祖“天可汗”之威名。於是九天閶闔開宮闕,萬國衣冠拜冕旒。他李隆基,終於將大唐帶入巔峰盛世。

志得意滿也是無可厚非,他以為他終於撥亂反正,將李唐重新導入正軌,自此以後再無女主政權。為了鞏固成果,他每踏一步都小心謹慎,尤其防著的是他身邊的女人們,而其中,最讓他擔憂的,就是他的嫡長女李瑾月。這個女兒,他本就不喜歡,偏生的她還要強,事事要爭個是非曲直,樣樣要證明自己不比男兒弱。這樣的性格,實在危險。

但她的能力,卻又是李隆基所欣賞的。能為朝廷所用,又何必真的埋沒了她,只需控制住,便不會再重蹈覆轍。他自認,控制自己的這個女兒,還是手到擒來的。

然而一切都脫離了他的預想,一個一個詭異的兇案開始浮出水面,彷彿有人在陰暗處,要將那些藏匿於長安城角落裡數十年的汙垢翻出來,亮到世人面前。黑暗蠶食著他手下的控制範圍,一點一點將他視線範圍內的抓手淹沒。他當真相信了雪刀明斷的能耐,卻沒想到她居然就是當年的漏網之魚。那衝擊對他來說,不亞於太子被綁自殺。而告訴他這一切的李長雪,作為安插在李瑾月身邊的眼線,也目睹了那妖孽血脈令女子受孕的過程,對於他告訴自己的一切,李隆基無條件信任。

陰魂不散的妖孽,二十多年了還不放過他,策劃出這一場荒唐可怕的鬧劇,死了這麼多人,她是在恫嚇自己。李隆基在巨大的驚懼之下,選擇再次痛下殺手。但這一次,他卻失敗了。

無條件信任有錯嗎?李長雪是他的族侄,是他多方考察之下選定的人。可是為何這樣一個翩翩風度的郎君,卻搖身變出一張鬼面,猙獰地出現在了他的眼前,那個人,用一種讓人寒毛聳立的語調,輕描淡寫地問他:

“陛下,可還記得二十年前,鸞凰尹氏的陸義封?”

歷史再度重演,這一次,李隆基耗盡了運道,終於將自己搭了進去,不知名的藥物控制住了他的身體,而藥物的主人則控制住了他的朝堂。漸漸地,他已經無法支配一切。他哪裡還是至高無上的帝皇?他連一個平頭百姓都不如。那個可怖的暗影,在他身旁陰魂不散,他取代了高力士,將李長雪的身份留給了一個與他相當親密的年輕男子。他組織了一群江湖客,威逼朝廷百官,奪取朝政。他發動軍變,使九萬幽州軍南下。

大唐毀了!毀在了他的手中。開元盛世的泡影在目前破碎,他始料未及,錯愕不堪,緊接著襲來的,是無盡的懊悔。

而當他被綁上城頭箭樓,作為象徵之物,被那幫叛軍亮相於戰場之上時,他清楚地看到了城外大軍的軍旗之上,清晰的“月”字,還有為首銀甲白袍的女將軍,堅毅沉穩的目光。她身旁,那個他曾恐懼的妖孽,卻雲淡風輕地望著她,眼中沒有任何怨恨,只剩必勝的決心。

糊塗了十多年了,李隆基終於明白究竟誰才是大唐真正的忠臣,誰才會在危難之際不顧一切救他於水火之中。

女兒……為父對不起你……皇后……朕九泉之下無顏見你。

戰場風沙吹扶著的他的面龐,兩行渾濁的淚水,滾滾而下……

開元二十一年八月廿九,一萬叛軍裹挾皇帝、百官攻陷長安,大軍入城,封鎖長安全境,皇帝、百官被囚禁於大明宮中。九月初五,李瑾月率領的一萬八千大軍南下抵達長安,堵住長安城東南要道。翌日,由柳肅、楊玉環率領的三千絳州軍急速趕至,封鎖長安北境要道。

叛軍妄圖西退,卻沒有想到,自西方來了八萬大軍,其中一萬大軍徹底封鎖了長安城西面和南面的要道,另外七萬大軍若盾牌直插而上,擋住了北面剩餘八萬叛軍南下的去路。這支沒來由的大軍打出的軍旗,竟然是“蕭”。

四面被圍堵,城中一萬叛軍進退失據,頓時陷入重重包圍之中。

最後的決戰,即將打響。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