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城成!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丁奇和壯分站兩頭,各把持一根粗繩,大家喊著號子,一點點將三角形的大梁拉上去。待大梁架設在右邊後,左右兩邊的人拉拽著繩子保持大梁不動,原來上樑的人再組成一組人,將一根二十米長的檁條拉上來,架在三角形的大梁和右邊牆體的頂端,釘上釘子,算是初步固定好這座大梁。

然後繼續另一座大梁的上樑工作,待固定好之後,再在兩座大梁之間拉上去另外一根二十米長的檁條,算是基本固定好兩座大梁。

大梁架好後,又在每根大梁下面分別支了兩根粗有四十公分的落葉松木作為支柱,支柱與大梁的連接處用卯榫結構進行連線,使得整個大殿的梁架結構更加結實。

接下來由荊那一組木匠,繼續拉拽檁條上來,一面九根,共計十八根檁條架設好後,一天的時間就已經過去。這是七檁大木構架需要的結構,房屋相對來說會比較結實耐用。

其實,按照以前農村蓋房子的要求,六十米長、三十米寬的房,至少得架六架、左右各三個梁才可以,每個大梁中間位置下面還得加根立柱。

需要架設這麼多大梁主要是因為以前沒有太長的木料,但現在處於原始時代,各種年份的木料多的是,長短粗細應有盡有。而且丁奇讓荊找的還是長得高大筆直的落葉松和雲杉,長度五十米靠上的雲杉都有許多,作為整根大梁使用也綽綽有餘。

第二天,開始架設椽。

按照勾股定理計算得出,整個屋面長度為15.13米,需要用四根椽,所以每根椽的長度擷取為3.2米,多出的部分為保證其有足夠的長度能鋪設在上下兩根檁條之間。每根椽之間的距離為三十公分,待密密麻麻鋪設好之後,兩天的時間過去了。

而此時需要在屋頂鋪設的另外一種房屋建築材料:蘆葦芭,已經在雄鹿長老的操持下,帶人編好。

編葦芭使用的材料是蘆葦,這些蘆葦早在去年冬天時就已經從湖裡收集回來,堆放在土坡下面晾曬。

前段時間在打好大殿的地基時,丁奇就已經計算好大殿的屋面的尺寸。隨即安排人在土坡下那堆幹蘆葦那裡,圈出來一塊地,開始編葦芭。

按照收集回來的蘆葦長3.5米左右來計算,葦芭的尺寸按照寬10米、長15.2米來進行編織,編織的方法和編竹篩子的原理差不多。

編竹篩子是壓一挑一,而編葦芭是壓二挑一,厚度為一層蘆葦,不到半公分。編織過程中還要考慮如何拼接、續葦草,以及最後如何收口,這些至關重要,做不好,這個葦芭就算是廢了。

丁奇在小時候農村也只是看過別人如何編,至於收口倒是不知道。當時貪玩,和小朋友們都趴到卷起來的葦芭上玩,根本沒有注意人家是如何收口的。此時,在沒有人能指導的情況下,丁奇只能和大家一起摸索,像背蔞收邊的方法就可以借鑑一下。

按照上面尺寸編出來的

葦芭不算太重,能夠讓人給拉到大殿頂部。可如果按照60米×15米來編,那將是一個何等繁重的工作啊!估計都吊不上去!

全部算下來,總共需要十二個10米×15米的葦芭,不過丁奇怕一層葦芭有些薄,就讓大家多編了一組,共計24個葦芭。人多,大家編起來的速度也不慢,提前三天將葦芭準備好。

以前村裡蓋房子,房主都捨不得去外邊買葦芭,都是自己收集蘆葦,然後請人在蓋房時現編,能趕上蓋房進度就行,省時省力還省錢。

準備鋪葦芭之前,丁奇抽調了五六十個人過來幫忙,準備鋪葦芭、和泥、上泥、鋪瓦這些工作。別看內容少,可工程量著實不小,丁奇懷疑人手夠不夠呢。

先將一卷卷的葦芭用長繩捆起來,然後由腳手架上的人拽上去,先鋪上去一層,再吊上來一卷,繼續鋪第二層。如此往復,小半天的時間就已經將兩組共計二十四卷葦芭鋪在屋面的椽上,下面的大殿頓時暗下去。

趁著屋面上的人在鋪葦芭,腳手架上的人繼續將大紅瓦吊上來,同時下面的人已經開始將和好的泥裝在藤筐裡,綁上繩子,再由上面的人拽上去,將泥倒在葦芭最下面,由專人拿著木抹子將泥從左向右攤開、抹平,然後將大紅瓦也從左向右鋪在泥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紅瓦實際上是一塊紅色的大平瓦,瓦塊上方有一個一公分左右的凸起,俗稱掛勾,用來掛在泥裡,防止瓦片被風吹落或者自己滑下來。這些瓦片在燒磚的間隙提前燒出來,全部碼放在高高的腳手架下面,方便人員將瓦片提留到腳手架和屋面上。

大紅瓦鋪了一層之後,繼續鋪泥、抹平,然後將一塊瓦片對著下方那塊紅瓦,向右錯開一半壓在下方那瓦的二分之一處,上半部則壓在泥上,將那個掛勾扣進泥裡。

這叫錯縫鋪法,和砌牆的錯縫砌法一樣,空出來的那半塊泥則用半片紅瓦貼上去就可以。然後繼續從左向右,一片片碼放在泥面上,緊緊挨在一起。

而按照這種鋪法,全部鋪完,前後總共花費了整整兩天的時間。

屋頂建成之後,丁奇又在沙他們泥匠組人員的幫助下,用木託和木抹子,教大家如何給大殿的牆面粉刷白灰。現在沒有水泥沙漿,只能粉刷石灰漿,塗滿四面牆體。

而此時的四面城牆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即將完工,現在正在進行城牆上部鋪設紅磚的工序。石灰攪拌土已經被大家夯實,踩在上面就和踩在石頭上一樣,硬梆梆的。紅磚交錯鋪設了兩層,保證整個基面更結實。

六米高、三米寬的城牆聳立在大地上,一個人都會感覺自己很渺小。城牆上人影重重,城牆下忙碌的人流也是絡繹不絕,源源不斷地為城牆建造運送磚塊、土方、木頭、石灰料,保證整個建設工程都能夠有效地運轉起來。

正門處,一座拱形門在一個拱胎的支撐下,已經成型。拱門高五米,上面還有一米高為磚

塊壘砌,呈弧形。拱門上方暫時不打算再建造一個城門樓,那樣有些廢時廢力。對丁奇來說,那就是個花哨玩意兒,等部落強大了再建不遲。

不過在四個城牆角建四個瞭望塔還是很有必要的,還要建一個警鐘樓。對於鍾的制作方法,丁奇在碰到古隆部落時心中已經有了決定:失蠟法!

利用蜜蜂蜂巢來提煉蜂蠟,用蜂蠟來製作模型,將一些難於其他人做的事情,透過蜂蠟來塑造模型,再用青銅汁進行澆鑄成型。

古隆部落在加入丁部落時,已經按照丁奇講的方法養了兩箱蜂。來到丁部落後,又在丁奇的安排下去森林中尋找更多的蜂群,這一段時間下來,共計尋找到八箱蜜蜂,全部擺放在土坡下方的草場上,進行自然餵養。這些蜜蜂將成為丁奇養蜂發展的基礎,同時也為一些複雜青銅器的大量製作打下基礎。

拱門裡面,還沒有開始建造大門,大門建造起來比較復雜,暫時還沒有合適的木頭,只能先用木柵欄來代替,能擋住野獸即可。

現在,大多數人已經將工作重點放在城內建設上來。他們在奔的指揮下,開始建造那兩條寬二十米的十字形大道。道路地基和城牆地基的施工方法一樣,就是用同樣的石灰粉攪拌黃土,再進行夯築。地基深一米,夯結實後上面鋪一層磚,用浮土堵塞磚縫。先修建兩條大道,目的也是為了方便大家運送相關建築材料。

在兩條大道交匯處的那座大型廣場,夯築得更加結實,正對著大殿,長寬各六十米,給人的氣勢就相當宏大了。

而那座拔地而起的大殿,每天下工時都會吸引很多人進去觀看。粉刷好的石灰牆面,在大殿中七八堆篝火燃燒下,快速凝結,變得非常結實,光線照射下,整個大殿變得非常明亮。

更不用說還有寬敞的大門和敞亮的窗戶,雖只是素淨的大殿,卻讓人感覺有一種想膜拜的衝動。

待大殿、兩條大道和南城門建好之後,奔又帶著人去建設兩邊的居住區。

只有人住進來,這座原始時代的第一座城才能活過來。和土城不一樣,現在建造的紅磚城牆防禦力絕對是第一流的,住在裡面的人會有極大的安全感。

在規劃好的位置,奔命人開始挖掘地基,撒入石灰攪拌土,夯實後再在上面砌牆蓋房子。房子一建好,按照計劃,就能將全部人員移進來了。

同時,每排房屋之間都挖了一條排水溝,用於日常生活廢水汙水的處理。

而且在城內四塊區域中,各挖了一口深井,作為大家日常生活用水取水處,更是方便大家生活所需。

在將城牆上最後一塊磚放進位置後,原始時代第一座城建造完畢。雖說只是一個框架,但所有參與城牆和城內建築建設工作的人們都站在廣場上,大聲歡呼,身形雀躍,發洩著心中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

而這一刻,也將永載史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