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大變革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只是海盜鬧的太不像話了,大明水師才圍剿一番,也是象徵性的圍剿,從未真正剿滅過,這也是實情。

海盜都剿滅了,大明水師還怎麼要軍費,造鉅艦?

房中,溫暖如春。

敏月輕撫著小腹,一臉幸福。

刑沅在侍奉著馬城寫東西,過了個年她豐潤了一些,下巴似乎圓了一些,但臉頰依舊精緻,依舊白皙嬌嫩,梳著流行的挑心扁髻,很是嬌俏,雙眉如畫,眸光盈盈,嘴唇輕顫,含情脈脈望著。

敏月不忿:“喂,你們兩個不要太肉麻。”

馬城哈哈大笑。

“啊,下雪了!”

“瑞雪兆豐年啊!”

刑沅象頑童一般大呼小叫在作怪。

馬城微微一笑,將她拽了過去,她卻漲紅了臉,白齒咬著紅唇,吵著要出去玩雪。

敏月心道:“這是不是叫作欲迎還拒,不愧是曲中名妓,半推半就是有情趣。”

不過,她得意洋洋的摸了摸小肚子,還是她的肚子爭氣!

窗外飄灑起了鵝毛般的大雪,這個冬天的瀚海城顯得特別熱鬧,被叛亂中斷的商路重歸於正常,都已經重新納入大明治下,在短短幾個月之中,大明重新建立起在西域有效統治,

各方面的博弈之後,以瀚海城為中心的各部落,心中不知不覺中都將大明的統治當成了事實。

年後在道教,佛教諸宗大廟的推動下,一場瀚海城大會召開了,對大明朝廷來說,他們很樂意這次大會的舉行。

如今的西域除了道教興盛,佛教也漸漸站穩了腳跟,並且有些崛起的苗頭了,大明並不禁止佛教。

佛教教人向善,無論如何對大明來說都有好處,不過各大寺廟的高僧、主持都需要官府冊封。

全真教的人不願意也沒辦法,道教實在難以發展。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道館在修建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深山之中,道教講究的是自身的修煉,而不是宣傳,但是佛教一般都是在亂世之中,講究普渡眾生,從接觸的機會來說肯定是佛教佔優勢。

佛教的興盛也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還真有很多高僧是因為看到了大明治世有功,真心希望西域能夠在大明朝廷的統治下,早臻和平的。

佛教越來越壯大,馬城也是聽之任之,佛道不分家嘛。

不知不覺間,所有的大小勢力,都自覺地為這次大會開了方便之門,因為誰都知道,任何人要是在這次的大事上做了妨礙,那將同時與大明為敵,與所有與會土豪為敵。

與遼王馬城為敵,將受千夫所指、萬人仇視,就算是再有實力的土豪,也是死十次都不夠的。

已經有很多年,河西東路未有這樣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事件了。

諸州的高僧,高道,或者親自出發,或者派遣代表,冒著風雪分頭趕往瀚海城,一路上無論各族群還是盜夥,聽說是前往瀚海城赴會的高僧大德、豪強留後紛紛讓道。

過了新年,馬城變得忙碌異常。

作為大明親王,他要負責接待各大道館,各大寺廟的代表,主持這樣一次大會,著實是累。

幸好西域各部落十分配合,境內的一些寺廟,無論漢傳還是蕃系,都量力給與了支援。

與此同時,大明朝廷又頒佈了一項新政,凡入籍大明的番邦人,賞一頭牛,並許三年之內所種糧食可以留下一半。

如此一來,更加促進了大明與番邦的融合,一戶戶番邦牧民更是將馬城,將大明供起來頂禮膜拜。

“希望我們一家子,下一輩子能生在中原。”

中原早已成為西域番邦人的夢想。

這西域雖較關中乾旱,但在有河水灌溉的地方如瀚海城,土地之肥沃並不在關中平原之下,這些年之所以變成蠻荒,主要原因是當地人沒有種地的基因。

大明在進入西域之初,用上了十分狠辣的手段肅清異見者,等到確立起統治以後,卻很快將民間的秩序放得很寬,並沒有對當地土著做過多的約束,這也是大明自信心的體現。

這是大明文化的自信。

說到財富的積累,西域自然不可能在幾年內就突飛猛進,但像以前的那種胡馬橫行、蟊賊攔道的情況卻已經沒有了。

作為連線中西方的重要緩衝地帶,西域也是越來越重要了,交易與建設進行著,得到公田的農夫,也對來年的收成充滿了希冀,在一片平安的土地上努力勞作,臉上自然而然就帶著歡快並充滿了希望。

於是乎在叛亂漸漸安定之後,以瀚海城為中心的地區漸漸繁華起來,更勝以前了。

西域正在從遊牧文明,逐漸轉變為耕種文明,這是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