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小節 拋磚引玉III(※)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阿卡貝拉(A cappella)即無伴奏合唱、無厚重編曲、指僅用人聲演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多聲部音樂表演方式。

人聲也是一種樂器,並且早於樂器發明之前很久,它已經成為了音樂的載體。在地球上音樂的誕生,遠遠要早於人類文明的誕生。人類社會中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變化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有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就是最原始的音樂的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 往往會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後者器樂音樂的興盛和17世紀世紀的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大有關聯。而在此之前的漫長歲月中人類用來抒發血液中的圖騰,音樂,的方式,它的集大成就是阿卡貝拉。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阿卡貝拉起源於西方中世紀「沒有樂器伴奏、只有人聲清唱」的教會音樂。當時的教會音樂只以人聲清唱。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貝拉曲種,是格列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s)。多聲部的阿卡貝拉音樂約於公元第 10 世紀出現。複音康都歌(Polyphonic Conductus)、經文歌(Matet)、斷續歌(Hocket)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

之後因為鋼琴小提琴的發明,尤其到了19世紀,管樂的效能也隨著科技的進步得到了顯著的改良,使得管弦樂大興其道。之後歌劇、藝術歌曲(lied)、合唱歌曲等聲樂樂種,也隨潮流使用樂器來作為伴奏。在此消彼長中阿卡貝拉逐漸沒落。以致該時期最天賦異稟的作曲家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也未曾為後世留下一首經典的阿卡貝拉歌曲,對於熱愛聲樂的後世子孫,一直以來都是一件扼腕痛惜的憾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