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山河,劍氣映大江 第九十五章,拂塵山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扶桑鎮位置特殊,原本人就不少,這個季節更是如此,小鎮裡途徑此地行腳商人、和尚道士不少,平常時辰顯得有些冷清的小鎮忽然熱鬧起來,若是山花爛漫那會兒,便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與大燕皇都不逞相讓。

這個季節,扶桑鎮極為炎熱,光是這一點便便讓許多商人望風而遁,或許因為那顆參天扶桑木的原因,酒樓說書先生們腹中都藏著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那便是傳聞北方妖庭之主環繞扶桑誕生,只不過天氣再熱,百姓們總有辦法解決,大街小巷酒樓掌勺大廚研究出不少消暑吃食,在鎮子裡屬於很正常的事情,扶桑鎮消暑利器沒有一萬也有八千,要想被百姓們記在心裡,不光是新鮮便能解決問題,還有一點必不可缺,便是‘價格公道’,邊境不如燕都,即便平民百姓們為了某些事情也能夠一擲千金,再加上小鎮這麼多年日積月累,坊間本來就琢磨出數不勝數玄妙吃食,或許不如燕都達官貴人那樣高檔奢侈,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受讀書人們歡迎,最常見的便是銀耳羹,街坊鄰居之間都會這個小玩意,用扶桑河中清水,燒火煮沸之後,待它涼下來,工序簡單,大江南北行腳商人們經過扶桑鎮,毫不例外都會掏出銀子置辦一碗。

扶桑鎮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稀奇古怪的規矩,大燕邊境,常年不會有官員上任,百姓們也就自發組織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大多時候都是小鎮年齡最大那位,北邊那座宅子,原本是大燕皇庭替鎮管修建的官衙,可遲遲不見有人走馬上任,百姓就私自開啟大門,將那百歲老人請進官衙,可他說‘待慣了茅屋小房,不習慣這種高樓,無人說一句話,閒的發慌’,因此便託昔日好友,請來諸侯王爺一道金令,這座府邸便由姑娘衙降為府邸,由老人自行處置。扶桑鎮的確有許多商人,可被美景吸引,最後拖家帶口安居的人喝很少,老人家等了七八年,在初秋某個清晨,將宅子地契交給一位大夏皇朝來的商人,官家府衙,風水、格局自然都是最好,不然便會消耗皇朝龍氣,這麼一座小鎮可以忽略不計,但架不住積少成多。

商人一家七八口人,請了幾名婢女,可也住不了這麼大府邸,於是靈機一動,生出想法,藉著扶桑樹名聲,加之鎮子環境優美,雖然炎熱一點,可依舊屬於邊境少有的‘避暑山莊’,在府中升起一座蓋樓‘扶桑樓’,主人家走遍半個大燕,見過北唐風光,見識自然不用擔心,因此一來二去便發展為大燕邊境第一名樓,與其他地方比起來,這座小樓規模實在太小,奈何主人家行商手段高明,道門萬仙大會那會兒,不少修士途徑此地,他卑躬屈膝,做起端茶送水的活,讓不少修士記住了這座酒樓。

諸如酒樓一類,大多都是請讀書人們聚而論道

,久而久之便會為世人所知,可是像他那樣,請仙家修士替自己傳播名聲還是頭一次。

事實也證明,效果非常好。

現如今這個季節,這座酒樓第二層已經人滿為患,雖然滿打滿算也就二十多人,第一層倒是有些空蕩蕩感覺,前些日子,那老觀主得意門生陸清,親自迎接幾位仙家,一夜間傳遍原本就不大的鎮子,所以一大早百姓們就慕名去那座道觀,留下來沒去,一是天南地北商人,他們眼中只有‘利益’,二是一些修為不高的閒修士。

當然,如今酒樓還有這麼多人,與一樓兩位一眼就看出極為不凡的道人有關。

扶桑樓建立在以前官衙裡,曾經有人點評為‘山外青山樓外樓’,假山池水,茂林修竹應有盡有,倒像是施了道家‘別有洞天’之法,給府邸搬進來一座山水,百步開外有涼亭,亭下魚兒遊蕩。

主人家把府邸劃為兩地,其一就是自家居住的地方,其二便是扶桑樓,萬仙大會那會兒,招待不少修士,其中有道門嫡系弟子,深曉‘一禮還一禮’的道理,在離開那天以通玄手段給宅子擴建十里。

所以,私底下便有了規矩,但凡遇到仙家修士,必然要當場老祖宗看待,因此就有涼亭兩人對弈,身後站著一名小婢女瞪大了眼睛,生怕實在無聊一晃神,沒聽清兩位仙人言語,最後被扣工錢。

兩人來自一個地方,長相不是那麼驚世駭俗,驚起魚躍百尺,相貌普通,可修道多年,身上氣質怎麼也掩飾不了,手持黑子,叫文靜,是拂塵山老祖座下十大弟子之一,不僅境界修為百年前就跨越第六聖賢境,就連腹中大道學識也是道門中少有的奇才,三家道門嫡傳道統多不勝數,拂塵山算不上什麼有天君壓陣的洞天福地,雖說在道門中小有聲名,實際上還是不值一提,否則也不會死了一位被截教大姥爺看中的弟子忍氣吞聲,這番下山來到這座扶桑小鎮,文靜便是手持祖師宮羽前來調查那座扶桑觀,顏師妹在世俗皇朝最後一次落腳也就在此地,那萍水相逢的小劍士都有脾氣要替師妹雪恥,他們修為高了那小家夥不知何許,卻默不作聲,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而扶桑觀主又是自知境界修為,與整個東勝神洲道門理念格格不入,這一點,很難讓人不懷疑,道門修士中那點貓膩,文靜一清二楚,甚至很多人都明白,只是沒有打開天窗說亮話,給讓三家道門難堪。

而一身青色道袍手持白子的道士則是拂塵山大弟子,準自知境修為,修道半個春秋甲子年,道法精神,手段玄妙,拂塵山早已將顏寶釵當做晉升為一教聖人嫡傳山脈道場的跳板,平日裡謹遵三家道門理念斬妖除魔,對於門中弟子極其嚴格,現如今發生了這一檔子事,拂塵

老祖上崑崙山請道,便由山上修為最高大弟子文扶下山,與二弟子文靜攜帶拂塵鎮山靈寶,‘混元傘’,傳言乃是聖人欽賜,傘皆明珠穿成,有祖母綠,祖母碧,夜明珠,闢塵珠,闢火珠,闢水珠,消涼珠,九曲珠,定顏珠,定風珠,還有珍珠穿成“裝載乾坤”四字,這把傘不敢撐,撐開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轉一轉乾坤晃動。那扶桑觀主到底還是一位真人,又是自修天道,可以說東勝神洲除了道門三位祖師,便極少有人摸清那位扶桑觀主的根腳,不清楚,那便需要嚴陣以待,畢竟修道這麼多年,誰也不清楚千年前就真人境的扶桑觀主,現如今頭頂有沒有三花。

這一次拂塵山兩位弟子專程下山,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一路走過來並未遇到阻攔,那些妖精深知此事重要,讓子孫閉門不出,以免觸及拂塵山這座龐然大物丟了性命。東勝神洲稍微有點修為的人都清楚,現如今拂塵老祖登了崑崙山,向聖人請道,私底下難免會開始揣測,會不會有一場真正的聖人大戰,想來區區武仙城,別說力抗三家道門,便是隨意一家都夠他們喝一壺。

二弟子文靜棋藝不太好,奈何脾氣極好,哪怕連輸七十場,仍舊滿臉笑意,“師兄,聽聞道德天君弟子也親自來了,春秋學宮似乎沒什麼動靜,反倒是小聖山學宮那儒生按捺不住,什麼時候天底下讀書人不看學問高低,只瞧誰拳頭大了?”

文扶笑了笑,“元先生雖然並非儒家七十二聖賢,可自身戰績實在耀眼,本身又是七十二聖賢之首弟子,對春秋後世讀書人影響深重,尤其是小聖山學宮,只是現如今這個環境下,老一輩人們顧忌那場春秋大戰,很多事情束手束腳,倒是我們這輩弟子沒有那麼多顧慮,劍士們更是如此,走到哪裡都是三尺青鋒劍講道理。顏師妹雖然不是截教道種,可自身資質極好,又肯靜下心來修行,它日前途必然不會太差。”

文靜平靜道:“能讓武仙城城主親自出手,期間三番五次派遣高手堵截,便足以說明此事嚴重性,只是我很好奇,依照顏師妹脾性,雖不說與其他修士一樣看不起粗鄙武道,可不至於刻意挑釁,必然有人從中作梗,我聽聞祖師說起將來大勢,原因想來在此。”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文扶嘆了口氣,春秋十八樓武夫,那體魄與春秋以前巫族不逞多讓,天底下除了號稱‘殺傷力最強’的劍士外,少有修士能夠與其近身廝殺,便是道門天君遇到一尊十八樓武夫,沒有通玄靈器也只能落得個身死道消的下場,他極為納悶,誰有那種修為當著三家道門祖師矇蔽天機,莫非又是劍鄉。

他搖了搖頭,依苡仁那脾氣,別說顏師妹,即便三家道教教主都不曾正眼看過,山河中除了穹頂老祖,便無一人入其法眼。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