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麵條的來歷和典故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才哪到哪啊,真按標準來的話,我做的這些面都不合格,不過我也沒有打算用它來出售,沒必要做的那麼細緻,反正是自己人吃的。”

葉落笑了笑,將煮好的面給撈出來,分別盛了兩碗,這才對著林凱說道:“等我再好好的研究研究,到時候爭取拉出來更細的面,其實我倒是覺得,並不是說細面就好吃,還得看個人的口味。”

跟剛剛的工序一樣,他知道閨女和自己一樣愛吃肉,順手在大骨湯裡邊舀了幾塊從骨頭上分離出來的肉,一碗給了閨女,一碗給了伊麗莎白。

“呼、呼……”小家夥迫不及待的挑起一縷面吹了幾口氣,然後就跟著吃了一大口。

還有些燙,不過小家夥也是久經考驗的人,這點燙根本就不在乎。

一口下肚,小家夥吃到美味後那熟悉的笑容就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見狀,伊麗莎白也不客氣的吃了起來,品嚐到味道後,美眸頓時瞪大,然後也不怕燙,開始狼吞虎嚥吃起來。

邊上的林凱也忍不住咽著口水,眼神火熱的盯著葉落,看樣子也是打算品嚐一下。

察覺到林凱的眼神後,葉落撇了撇嘴,不過還是盛了一碗遞了過去。

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

麵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

麵條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麵糰,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其花樣繁多,品種多樣,地方特色極其豐富而聞名。

比如慶祝生日時吃的長壽麵以及國外的香濃義大利面等,好吃的麵條幾乎都是溫和而筋道的,將麵食的風味發展到極致。

在中國,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麵條。

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

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麵。

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麵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

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麵。

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還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

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後,再加入菜餚燒燜而熟的伊府麵,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麵條製品。

《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

惡,疾病和汙穢也。伏天蒼蠅細菌多,飲食不潔,易患腸道疾病。

而‘湯餅’用開水沸煮,趁熱吃,這可能是古代伏天汙染最少的食品,會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

病人抵抗力差,當然要吃最潔淨的食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千百年來,侍候病人的飯食,多用麵條。

今人考證,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麵糰託在手裡撕成面片,下鍋煮成。

如果將‘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帶廣為流傳的刀削麵。

後來制面工藝改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樣粗細,一

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齊民要術》),這時面的樣子類似寬麵條。

到晉時,又成細條狀。傅玄《七謨》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這幾乎可以和厲恩海的手藝相媲美了。

麵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

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麵條(唐時叫‘餺飥’)。

麵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絡起來。

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麵。

至於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呢?

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

為什麼麵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

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

麵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

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麵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麵由此而來。

麵條主要用麥子麵粉製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後,麵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

北方人主以麵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麵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麵條實有著天壤之別。

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麵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乾麵及蝦子面。

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麵條多不用蛋,用之以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麵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麵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

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麵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的話,正常老闆只會給予麵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已經加工好的麵條。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麵食較重其質和量。

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鹹,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

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麵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掛麵,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麵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傳統麵條當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麵或切面全用人手,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北方出名拉麵,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拉麵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絕非易事,需膂力過人,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

反觀南方麵條,卻重柔中帶剛,爽而不脆,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麵糰和好後,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麵糰壓簿,最後切成幼條。

要數特色的中華面,首推伊府麵,簡稱‘伊麵’,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幹炒,由清乾隆進士伊秉綬家廚所創。

伊府麵中國南北兩方皆有製作,尤以閩、贛最出色。伊府麵之特色在於它不用水和麵,改用雞蛋液,經沸水煮後用冷水沖涼、烘乾,再用油炸,令其變半成品。

因製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面確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麵點。

另一聞名中外的擔擔麵,於一八四一年出產於四川。

意思簡單之極‘挑擔叫賣的面’。

據說當時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挑起擔子沿街賣面。

雖說麵食於古時算為上品,達官貴人均喜愛之;但擔擔麵並不只專賣給有錢人吃,其物件反著眼在平民大眾。

擔擔麵起初只在橫街窄巷擺賣,面質相當粗糙,僅用滾水淥熟,湯底則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許炸菜,味道辛辣,以作果腹。要到後期才進入了大飯店、賓館,再與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極受歡迎的雲吞麵,面底是生面。

生面早時產於廣東,以雞蛋或鴨蛋做面,雞蛋令面身變得爽口,鴨蛋則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稱為銀絲幼面,面要幼,煮後呈黃色,當然要爽口彈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軟,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後不可帶鹼水味。

當然了,中華麵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

傳統中華麵條--長壽麵。

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麵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

古時吃長壽麵象徵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

吃麵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

吃長壽麵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

有傳黃帝於冬至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後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麵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麵又稱‘冬至面’。

其實有關‘長壽麵’的意義眾說紛紜,以上僅屬其中。

壽辰時吃的面線亦會稱為‘壽麵’。

面線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種叫法。比如結婚時送予女方的會叫‘喜面’,孕婦於產期吃的稱‘福面’,以面線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老弱及病者吃的,屬健康食品的,面線會被稱為‘健康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民間有傳面線乃九天玄女為母親王母娘娘祝壽而費煞思量所準備之賀禮,因而做面線的人家中都會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

又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冷淘’,原由當今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

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十四歲巳被選入宮當才人。

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面店吃面。

有見當日天氣炎熱,媚娘靈機一動,與老闆研製出柔軟可口的‘冷淘’。

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為了懷念當年情境,致以後每逢武則天壽辰之日心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並未曾變改。

陝西岐山面又有著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稱‘和氣面’。

話說西周時,殷紂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績,將他囚禁在羑裡的城堡。

後來周文王回到家鄉,鄉親見他因受苦而變得消瘦,都帶來大量食物予之補身。

周文王為答謝大家對他的愛護,便親自做面、並以大家帶來的食物煮麵招呼。

當面吃完,大家將剩下的湯倒回,再滔面。

這種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被稱為‘和氣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