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為什麼活著?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人為什麼活著?

終極問題是所有思想者都不會逃避的,雖然解決它不容易,但千百年來大家從未停止思考它。

孔子其實提及過“不知生,焉謂死。”說明解釋它的難度夫子也是承認的。叔本華有言“生命是一團慾望之火。”也證明思考過這個問題。

人為什麼活著?這本身不需要理由,造物主會設定一個初始值讓你本能地去活下去。許多例子可以佐證:嬰兒餓了會哭,小草會頑強破土……其實嬰兒和小草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後,用一套理論支援自己的行為。

那你也許會問,為什麼有些不想活了呢?外部破壞值遠超過設定值造成的少量現象。如果及時挽救,有些人會回頭,因為本能的力量還是巨大的,瞬間的衝動會發生極端行為。這也說明為什麼心理疏導專家有時候可以將人從樓頂勸回頭。

你又會問:既然人會本能的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說:尋找生活的意義。其實人對本能的生存支撐力不滿意,希望獲得更多的力量推動自己,從而追問自身,自己給自己一個額外的誘導,這樣的好處是讓動因疊加,從而更加生機勃勃。

這也解釋了,同樣都願意活下去的人,有的神采飛揚,百折不饒;有的得過且過,如同朽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人為什麼活得下去似乎解決了, 還有一個關聯的問題: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活著的原因本來就是註定的,本身是自然行為,毫無意義。就如同不知名的一個遙遠山谷中有一棵小草,它活著到死亡,本來就是一個自然過程,不需要意義,它活得很好。

意義當然是有的,它產生於更高等生物,是物理機理外的精神產物。這種意義因人而異,有的人比較簡單:有錢。有的人比較偉大:有道。

馬斯洛也是思考過意義問題的。認為需求分階段的,會成長,講得很好。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愛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逐步升級!

這就好解釋對於一個乞丐而言,能在別的乞丐沒發現垃圾桶裡發現一個幹饅頭就是意義,而對於一個知識分子而言可能就是要著書立說。

每一個層面都有它的快樂,你不能武斷地認為寫一篇文章一定比找到一個饅頭快樂,因為寫不出文章你也不會痛苦,找不到饅頭會危及生存!

所以許多人感嘆:如今過年不好玩,不快樂了。你說對了,這種認知是符合規律的。三十年前過年意味著物質的滿足,那時候物質匱乏,過年的大魚大肉和壓歲錢新衣服都是對個體產生巨大的滿足。如今你不覺得膩味,說明你平時還是比較艱苦的。這也解釋了發達地區許多人旅遊過年。馬斯洛的觀點可以解釋這個。

似乎跑題了,其實沒有。馬斯洛的觀點還是有致命漏洞的!生存的意義是因人而異的,是動態的,還是疊加的。你不能說一個知識分子只喜歡知識,他也喜歡搶紅包,馬斯洛固定地認為需求會一路疊加,其實它應該是附加!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