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3章 眾叛親離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賀燁說的是實話。

返京途中,他已經感覺自己這回恐怕凶多吉少,為保十一娘能夠順利執政,他必須讓韋海池當著滿朝文武面前坦露野心,只有如此,才能杜絕一切後患。而雖已決定拔毒,不過亦當在望日朝會之後,他知道太后召見同安,必有圖謀,但為了杜絕後患,賀燁這回甚至沒有聽從十一娘的建議給予同安警告。

“我沒想到會發生這大變故,以為我有能力庇護你與遲兒,因為自大,才為你留下這多隱患,韋太后縱然惡貫滿盈,但到底有嫡母之名,這時就算讓她暴斃深宮,也是為時已晚,因為韋太后就算暴斃,也不能禁絕物議,說不定反而會予馮繼崢等口實,違抗諭令。唯有當眾拆穿韋太后,讓其擔當弒君之疑,至少能將她名正言順拘限後宮,日後,待你為裴鄭二族翻案申冤,證實韋太后兩次弒君之行,便能爭取將其處死。至於同安……她若當真執迷不悟,甘為太后驅使,再也不能縱容,但念在她乃兄長遺孤,且又為弱質女流,伊伊,我仍然希望你能寬赦死罪,將同安圈禁別宮即可。”

所以他才故弄玄虛,但當然部署妥當,韋太后今日的背水一戰,註定會以慘敗落幕。

逃過一劫的是同安,其實從始至終,她根本便沒打算聽從祖母驅使。

她固然怨恨皇后,但如果叔父遭遇不測,同安決不會有損遲兒,她明白如果太后得勢,早晚會將遲兒斬草除根,遲兒是叔父唯一的骨血,她怎能眼睜睜看著遲兒再遭毒手?

其實要說同安真正最為怨恨的人,並非皇后,而正是祖母韋海池。

她偏執的內心,其實早已被青嵐潛移默化,但她不想承認而已,她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另一種說法,並在此時此刻,眼看叔父暫無大礙,她也為油然而生的欣喜,做出功利的辯解。

一切如願,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是無關緊要之人,皇后無論如何離間,叔父也不會相信我會有異心了,那麼,我總算能夠昂首挺胸的生活。

同安心滿意足退出宣政殿,她並不關心接下來,她的祖母將如何自辯。

太后遭遇晴天霹靂,腦子裡現下只餘一片焦灰以及黑煙,出於她對公羊一門劇毒的信任,對於這回刺殺計劃只設定了兩個可能——得逞要麼落空。

唯獨沒有設想,或者逃避設想的是紀駐鋌這一死士明明已經得手,賀燁竟然能夠苟延殘喘回到長安,並故弄玄虛佈下陷井,等著她自投羅網。又儼然,接連慘敗的韋太后已經走投無路,時勢已經緊急到了讓她無法從容與更加周密的地步,否則當她發覺縱然有雷仰棣接應,可看守光順門以及宣政殿的宮衛從始至終都沒有反抗,任由她們一行闖入朝會時,她應該意識到這就是一個請君入甕之計,而不會饒幸源於皇后的神智大亂,根本沒有佈防。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她只有進入宣政殿,才有反敗為勝的轉機。

過程雖說大出意料,但韋太后對於這樣的結果,其實不能說完全沒有準備。

可笑的是,太后雖說具有背水一戰的決心,事到臨頭,卻沒有當年楚霸王烏江自刎的勇氣,眼下腦子裡雖說一片斷壁殘桓,可強烈的求生**到底還是讓她極快地清醒,只是因為狂妄與不甘,她依然做不到卑躬屈膝,她輕抬下巴,仰舉眉眼,語氣不無悲憤:“老身承認,確然授意同安偽造密旨,但老身這樣決定,皆因柳氏之歹毒狠辣,實在駭人聽聞!”

便將那枝虎頭杖,推拋墜地,韋海池當眾舉起了她的右手,摘除那根銀指套,將殘缺的尾指坦露:“聖上怎不問問柳氏,曾經如何大逆不道?!毒婦柳氏因為馮侍郎等忠良舉劾賀湛、宇文盛此二後系黨徒,遷怒於老身,欲害淑妃,毀謗老身,被老身拆穿,竟惱羞成怒,在長安殿大開殺戒,威脅要將老身削為人彘,老身怒斥其歹毒,竟真被她削斷尾指,拘禁長安殿!”

“敢問聖上,老身深知柳氏無惡不作,跋扈張狂,再聽同安誤導,豈敢不信聖上因身負重傷,已被柳氏弒害,為了江山社稷不被毒婦壟控,為了儲君免被當作傀儡操縱,老身這才拼死一闖朝堂,卻沒想到……就連同安也被柳氏瞞惑,反讓老身百口莫辯!”

賀燁雖知公羊氏已經被十一娘逮獲,但數日以來,實在沒有那麼多時間細問來龍去脈,十一娘憂心賀燁身體,也不願再用瑣事煩擾,故而並不及告知諸多事故。

賀燁這時看向十一娘,只見她連眉睫都未曾晃動,但偏偏他就能從那雙眼睛中,看出暗示——是我幹的!

賀燁忽然很想開懷大笑,他想如此跋扈的皇后,如此果決的女子,他彷彿真不用太多擔心,就算不能挺過這回生死關劫,也足以放心將重擔託付,那麼他死前並不會焦慮,剩餘的,只是不捨而已。

“聖上,太后所言並不屬實。”阮嶺這時出列,作為淑妃事件的關鍵人證,他自然要稟奏“事實”,隨後還舉憑證:“太后口口聲聲,稱自三月時起,已被拘禁長安殿中,然侍疾者如華陽夫人,仍可出入宮禁,既有薄錄可察,又有不少人證,並太后最近召見同安公主,何曾受到任何限制?”

這樣也能算作拘禁?

阮嶺還指出:“皇后若當真行為此等駭罪,百日之間,明明太后未受拘禁,為何不行檢舉?偏偏等到今日,偽造密旨毀謗中宮落空,才予拆穿?”

太后大怒,舉手就是一個掌摑,食指厲向阮嶺鼻尖:“正是你這大逆不道之徒,力助柳氏顛倒是非,瞞騙臣公,老身無憑無據,只能任由你等毀謗!你們明知老身只能隱忍,才敢不加嚴禁,如今竟也成為老身罪證。”

阮嶺挨了一巴掌,臉上留下四根紅印,卻不怒不躁,只長嘆一聲:“太后雖為嶺親長,然嶺身為臣子,只能以君國大義為先,當日親眼目睹,太后乃九因福所傷,怎能不顧事實,毀謗中宮?太后斥嶺悖逆,嶺只好認罪。”

賀燁冷笑道:“太后膝下,子子孫孫皆為大逆不道之徒,遭遇眾叛親離,竟還能直闖朝堂,諸位臣公盡皆目睹,可相信太后指控?”

陶葆儀率先道:“聖上御駕親征以來,皇后處斷政務,不偏不倚依循禮法,臣……不信皇后竟然罔顧孝禮,行此極惡之罪。”

林昔更是直指太后劣跡:“聖上出征未久,太后便在宣政殿前脫簪待罪,以孝道逼迫,要脅干預朝政,可見弄權之心不死,皇后輔政期間,因察明謝饒平及韋元平貪賄之罪,更將不少太后舊臣、窮兇極惡之徒依法嚴辦,太后心懷怨恨,這便是毀謗之動機。”

越發引起了朝臣附和,在此情勢下,就連任知故等殘餘黨徒,也不敢再公然支援太后,更何論馮繼崢?

韋太后成為眾矢之的,惱羞成怒:“天子,你睜大兩眼看看,現下滿朝文武,已為柳氏爪牙,你難道還要因為貪念美色,由得柳氏隻手遮天,你怎麼對得住你亡父、亡兄兩代先君!”

賀燁目光森冷。

“太后,紀駐鋌還活著。”

就這一句話,再度讓太后有若遭遇五雷轟頂。

甚至連退兩步,搖搖欲墜。

這番情態,被陶葆儀等看在眼中,心頭雪亮。

紀駐鋌必為太后指使!

這是弒君大罪,韋太后才是窮兇極惡,才應被五馬分屍!

這下不僅陶葆儀,連杜漸知也悲憤不已,朝臣跪倒一片,請諫天子,大周雖以孝治國,然而更應遵循君臣之義,弒君之罪乃十惡之首,必須徹察,韋太后既已牽涉,當立即拘禁後宮。

“現下首重,尚且不是徹察罪弒。”賀燁的目光最後晃過韋太后那張令人厭惡的嘴臉,便轉向滿朝文武:“朕雖服皇后所贈丹藥,剋制劇毒,至今未曾毒發,然,身中之毒極其霸道,解治只有三成希望,且就算饒幸得治,據諸位醫官之言,至少一載需要靜養,不能分心政務,故,朕今日當眾宣詔。”

這不是商議,而是宣令。

包括遲兒在內的人,全都膝跪聆聽。

也只有韋海池仍然佇立當場,她這時不因心存饒幸,而在緊急盤算著應當如何才能保住性命,她已不在意賀燁的死活,更不在意賀燁會如何決斷,對於朝堂上的局勢,這時的韋海池已經置若罔聞。

賀燁也全當太后不存在般,只扶起皇后,緩緩踱前幾步,就這麼攜手並肩地,站在宣政殿的寶座之前,面對著滿朝文武。

他想起那時,冊封皇后的典禮,他們也是這樣攜手並肩站在丹鳳門上,他的心意從來沒有動搖過,就是要與身邊的女子,共享一切,無論榮華還是艱苦,可那時的賀燁並沒有想到,決別會來得如此倉促,他也許不能給予身邊的女子美滿幸福,反而要將本應由他肩負的重任,強迫她獨自承擔。

可是怎麼辦呢十一娘,時至如今,就算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不願放過你,賀燁的一生也許短暫,但我仍然慶幸身邊一直有你陪伴,我就是這麼自私的一個人,貪圖如此短暫的歡娛,就算將要留給你的,漫長孤寂,殫精竭慮的餘生。

我始終做不到如絢之一般,隱忍情意,成全你。

這時沒有人注意帝王的眼睛,也只有十一娘能從那雙目光裡,會意溫情。

幾乎有奪眶的熱淚,但她忍住了,她只是緊緊回握著指掌,彷彿更加用力一些,就能挽留身邊人。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