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虜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卻聽魏續冷笑道:“高順對你倒是忠誠, 卻也不見你如何厚待。我與你雖有姻親, 卻不過是縛了一根緊繃的弦,隨時可斷。你信任高順之時,與他稱兄道弟, 奉以兵權;可自郝萌背叛, 你便多疑反覆, 忌憚功高善戰的將領。高順尚不曾背叛,你便能將他的兵權交於我, 若有朝一日你對我起了疑心,我豈非就是下一個高順?”

呂布啞然。

陳宮厲聲道:“將軍勿管我, 速去守城。”

侯成幾人也想呂布早點走,放他們一馬, 因此見陳宮勸呂布離開, 沒有一人阻攔。

呂布沒有說話, 微垂著頭,將長戟置於身後,似要打馬離開。

侯成等人松了口氣。這氣還未松完,冷不防的,昏暗的路道上, 一道銀光閃過,三人還來不及驚恐, 便已斷頭嚥氣。

呂布救下陳宮, 道:“你與我來, 我送你出城。”

陳宮被呂布拽上馬, 疲憊地看著這座即將淪陷的城池:“將軍欲往何處?”

“開城洩水。”

這些水從北邊的城門湧入,呂布準備駕馬去開啟南邊的城門,以防城中洶洪氾濫,水伯害命。

陳宮道:“曹操恐怕不會放過你我,將軍開啟南門,曹軍即可入城……”

“可若是不開城門,任憑洪流肆虐,豈非叫所有人在城中等死?”

“宮並非阻止將軍開城,只想問一問將軍:開城後,可願與曹軍背水一戰?”

赤兔馬跑得飛快,呂布的應答卻久久未曾傳來。

陳宮苦苦儲存的最後一絲赤忱,被這沉默緩緩澆滅。

當他心中的微光只餘一星的時候,呂布忽然開口:

“好。”

陳宮立即挺直背脊:“宮有一計,請將軍細聽。”

呂布聽完陳宮的謀劃,頓了許久,緩緩地說出他剛才沒來得及說的想法:“在‘背水一戰’之前,還請公臺隨我回府一趟,將你我的妻小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

陳宮愕然,哆嗦著道:“兵貴神速,將軍——”

最終,他頹然沉默,沒再用任何言辭反對呂布的決定。

呂布先去陳宮家救出陳宮的老小,把他們託付給附近的親兵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自己的府宅,讓裡面已經收拾好傢俬的僕從自行離去,自己衝往後堂,欲拉妻兒走。

嚴氏喊上喬姬與二三個忠心的侍女,跟著呂布趨履,忽而拉住呂布道:

“糜夫人——”

呂布一頓,眉眼間掠過一絲掙扎。

嚴氏亦忐忑不安,既倉惶得想要立即逃走,又被善心與不忍掣住腳步:“夫君……糜夫人……”

劉備的妻妾小兒還在他的後院。

呂布嘆了口氣,抓緊嚴氏的手,將她摟入懷中:“夫人說得極是。來人——”

在僅剩的十個親兵中點了兩人,讓他們去後院尋找劉備的妻妾兒女,把他們帶過來。

在一旁充當背景人的陳宮欲言又止,最終什麼也沒說。

等了一小會兒,那兩個親兵去而復返:

“回將軍,劉備的妻兒不知所蹤!”

不等呂布開口,陳宮藉機發言道:“將軍,劉備的妻兒應是趁亂跑了——你我已在此地耽擱太久,遲則生變。”

呂布不再猶豫,命令親兵帶自己的妻兒離開。

嚴氏聽呂布話裡話外的意思,竟是不跟她們一道,抓緊呂布的手腕哭道:

“將軍欲棄妾乎?”

陳宮勃然變色:“夫人,將軍乃為夫人的安危著想,你怎能——”

嚴氏並不理會陳宮,兀自哭道:“昔日妾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得龐舒仗義相救[1],今又棄妾,若妾落入他人之手,與死何異?”

陳宮一看呂布的表情就知道他被嚴氏的話說得動搖,“反覆”的毛病又一次發作了,氣得直跺腳。

“將軍,你欲步項籍(項羽)之後塵乎?”

呂布頭大如鬥,悶聲道:“容我再想想!”

還未想出個名堂,就傳來陳元龍(陳登)與其父陳珪密謀反叛,殺死城門駐軍,開啟西邊的城門放曹軍進來的訊息。

呂布險些沒握住長戟,唉聲道:“一切休矣。”

陳宮一臉麻木,沒有心思再回覆呂布的話,找了個臺階戰巍巍地坐下。

寅時,呂布率眾投降。

在被綁縛送到曹操營帳之前,陳宮悄聲對呂布道:“念將軍今夜趕馬來救,宮再送最後一語——我與曹操有舊怨,不宜為將軍求情。將軍若想找人與曹操說好話,萬不可去尋劉備。”

“這是為何?”

“將軍記下便是。”

呂布嘆道:“曹營之中,除卻玄德,我並無相熟之人。”

陳宮亦嘆:“清河崔頌,經明行修,幾月前被朝廷表為司空部丞。聽聞將軍與崔頌有舊,可試之。”

然而,呂布與陳宮被直接帶到曹操跟前,沒有機會求助任何人。

曹操問:“奉先可有什麼要說的?”

呂布沉默片刻,道:“禍不及妻兒。”

曹操回道:“這是自然。”

呂布又道:“高順安在?”

曹操回答:“在牢中關了三天,等會兒放出來與你一聚。”

聽到高順確實是被曹操俘虜了,並沒有背叛他,呂布心情複雜難言。

見曹操不再開口,他斟酌著道:“明公所戒懼的,應當是我呂布吧?若我歸順明公,明公如虎添翼,何愁天下不定?”

曹操正欲進言,忽見崔頌轉身,快步離去。

此役的大功臣突然做出這番奇怪的舉動,讓曹操不得不停下與呂布的對話,抬腳追了過去。

其餘人面面相覷,呂布見曹操離開,顧不上陳宮之前的警示,朝劉備使眼色:

玄德且救我一救。

劉備面色凝重,緩緩頷首。

這邊曹操追上崔頌,疑道:“子琮這是怎麼了?”

崔頌並袖一揖:“不願讓主公為難,故避退之。”

曹操更覺奇怪:“孤有什麼可為難的?”

“頌與呂布有舊。若頌留下,必定會為呂布求情。主公若欲殺呂布,頌的求情,豈非讓主公為難?”

崔頌一面說,一面觀察曹操的表情,很快確認了心底的猜測。

他最初閱讀“呂布兵敗”這段歷史的時候,就覺得其中的幾個細節有些奇怪。

這個時間段的曹操雖重視劉備,但也同樣防備著他。可史書上卻這麼記載:曹操聽了劉備“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2](你沒看見呂布是怎麼對丁原和董卓的嗎)”的話,就把呂布殺了。

這段記載中並未提到其他人,表面上看,好像曹操不曾詢問其他謀士的意見,光聽了劉備的一句挑撥之語就對呂布下手。

曾經的崔頌從未細想過其中的異狀;可當他這幾年惡補了經子史集,學會了這個時代的人的思考方式,再回憶這段,頓時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崔頌私下猜測,這段記載大約是用了春秋筆法。

在當時的場景裡,劉備或許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可真正讓曹操做出處死呂布這一決定的,並非劉備的三言兩語。

怕是曹操本來就有殺呂之心,劉備不過是順水推舟,明哲保身罷了。

崔頌自從有了這一猜測,就一直在琢磨:令曹操對呂布起殺心的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呂布兩次叛主,殺了丁原與董卓嗎?

若論“背叛舊主,轉投他人”,先後歸附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過兩年還會投奔袁紹、劉表)的劉備同樣“戰績斐然”。可見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良禽擇木,順水跳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那麼,是因為呂布殺了兩任“前主”嗎?

這倒有些道理,畢竟無論哪個老闆都不喜歡一個隨時可能叛變,砍下自己腦袋的屬下。

然而,要說呂布“次次叛變都砍老闆的頭”,這還真的冤枉了他。

姑且不說呂布背叛董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董卓對他動輒打罵,還亂丟武器,險些把他刺死;單單只論呂布依附過的勢力(同盟的曹操與臧霸不算入內),除了丁原與董卓外,還有袁紹和張楊。……雖然最後都因為“布不安”,叛逃了,但他並沒有對袁紹和張楊下殺手。

如此一來,唯一受詬病的“弒主”就只有丁原了。而其中是非,呂布與丁原的恩怨,外人無從知曉。歷史上的呂布與丁原,也並非《演義》中的義父義子關係。單憑這個就定呂布生死,似乎也略顯草率。

於是崔頌將目光放到呂布“本身”上。

呂布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旁人口中的“反覆無常”。“反覆”到什麼程度?明明同意了袁術結親的請求,雙方連流程都走完了,甚至連呂布本人,前一秒還覺得女兒嫁給袁術是好事,把女兒送上了路——結果,聽了陳登父子三言兩語的挑撥,立即叫人把女兒追回來,還把袁術的使者殺了。

就算放在現代,這樣耳根子軟,絲毫沒有半點契約精神,動不動翻臉無情,把事情做絕的人,也是被人厭惡遠離的。沒人願意與這樣的人合作。

更遑論講信義、重諾言的古代,若非利益牽扯,真的無人願意與呂布這樣動不動就反悔的人結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說到底,曹操所顧忌的,無非是呂布的“不安定”罷了。

明白了曹操的想法,崔頌接下來的進言便有了思路。

※※※※※※※※※※※※※※※※※※※※

[1]“昔日妾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得龐舒仗義相救”這句話引自《三國志裴松之注》之《英雄記》“(原句)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賴得龐舒私藏妾身耳”,略作改動。

[2]15個字引自史書《三國志》,是曹操殺呂布前,劉備對曹操說的話。

.

順便……小崔議論曹操殺呂的這段只是我個人的拙見,無任何考據價值。

.

感謝在2020-03-16 14:56:41~2020-03-17 15:34:43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手榴彈的小天使:喵節操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葉家散櫻 64瓶;雲初展 29瓶;秋水不染塵、柳蘇 20瓶;又又 18瓶;木堯、空空、超英後援會 5瓶;萌小白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援,我會繼續努力的!

/">/a>)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